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学科分类

    Loading ...

    发表年度

    Loading ...

    文献类型

    Loading ...

    期刊

    Loading ...
  • 文献
  • 视频
共找到 1479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Henle干孤立化解剖"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卢新泉, 刁德昌, 林佳鑫, 李洪明, 万进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5, 14 (04): 375-379.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25.04.011
    摘要 (153) HTML (11) PDF (2812 KB) (17)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过程中Henle干的处理方法,即"Henle干孤立化解剖",并评价其在腹腔镜右半结肠根治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6月至2023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胃肠肿瘤中心实施该方法的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肿瘤基线数据、Henle干分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Henle干暴露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等。

    结果

    孤立化Henle干平均用时(9.5±1.6)min,总体平均手术时间(88.1±11.1)min。22例患者游离Henle干时达到白色界面,估算游离Henle干时出血量为3.1(0.5,8.5)mL,其中3例大于10 mL(1例12 mL,1例13 mL,1例18 mL)。术后住院时间为(5±1.5)天,平均清扫淋巴结数量(22.5±4.5)个。术后25例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无30天内再次入院病例。

    结论

    "Henle干孤立化解剖"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值得进一步的验证和推广。

  • 2.
    瘤内菌群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王乾宇, 郭寒川, 吴斌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5, 14 (04): 370-374.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25.04.010
    摘要 (34) HTML (2) PDF (2405 KB) (7)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人体各个器官中,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人们对肠道菌群已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但对瘤内菌群的了解仍然有限。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瘤内菌群在塑造肿瘤微环境,特别是在结直肠癌中起着关键作用。瘤内菌群不仅影响结直肠肿瘤的起始、进展和转移,还对肿瘤治疗效果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本综述旨在探讨瘤内菌群对结直肠癌及其治疗的潜在影响,以期为优化肿瘤治疗效果提供参考。

  • 3.
    中药调控肠癌干细胞抑制结直肠恶性肿瘤进展的研究现状
    柯若影, 王培, 周炳文, 樊志敏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5, 14 (04): 364-369.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25.04.009
    摘要 (37) HTML (2) PDF (2751 KB) (4)

    肠癌干细胞(CCSCs)作为结直肠癌中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致瘤细胞亚群,是导致肿瘤复发、转移和耐药的关键因素。近年研究表明,中药可通过调控CCSCs相关信号通路、影响干性标志物表达及抑制增殖等机制发挥抗结直肠癌作用。本文系统综述中药调控CCSCs的研究进展,为结直肠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和理论依据。

  • 4.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与肠道菌群失调的互作机制、挑战与干预策略探究
    苟亚妮, 申群斌, 张丽, 卢佳佳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5, 14 (04): 359-363.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25.04.008
    摘要 (32) HTML (2) PDF (2396 KB) (4)

    幽门螺杆菌(Hp)是全球范围内感染率最高的胃部致病菌之一,其根除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胃癌、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发生风险。然而,传统的抗生素疗法由于其广谱杀菌性,往往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发腹泻、耐药性增强及免疫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本文系统探讨了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与肠道菌群失调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方面,尽管主流铋剂四联疗法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方面效果显著,但该疗法会显著减少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破坏短链脂肪酸的代谢,削弱肠道屏障的保护功能。另一方面,幽门螺杆菌感染通过释放毒力因子改变胃内微环境,间接加剧了肠道菌群失调。新型疗法,如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双联疗法、含有米诺环素的方案及益生菌辅助治疗,能够减轻菌群扰动,但仍然存在菌株特异性疗效差异及耐药性风险增加等问题。展望未来,需结合靶向递送技术、中西医结合以及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构建兼顾杀菌、黏膜修复与微生态平衡的精准治疗体系,以实现根除疗效与长期肠道健康的平衡。

  • 5.
    经肛微创手术(TAMIS)的学习曲线分析
    李兴旺, 钟永红, 刘占振, 李月玮, 李庆忠, 姚坤厚, 黄亮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5, 14 (04): 353-358.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25.04.007
    摘要 (44) HTML (5) PDF (2834 KB) (9)
    目的

    分析经肛微创手术(TAMIS)的学习曲线。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同一组术者在2016年7月至2024年10月完成的45例TAMIS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累积和(CUSUM)分析法绘制TAMIS手术的学习曲线,根据曲线峰值确定最佳学习例数,对比不同阶段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环周切缘阳性率、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指标。

    结果

    45例患者均顺利实施TAMIS手术。最佳拟合曲线方程为:y=0.030x3-2.856x2+71.555x-138.134,R2=0.954,P<0.05。根据曲线峰值确定17例为TAMIS手术跨越学习曲线所需要累积的最少手术例数,并将前17例分为学习提高阶段组(A组),后28例分为熟练掌握阶段组(B组)。与A组对比,B组手术时间更短(49.6 min vs. 88.4 min,t=7.170,P<0.001)、术中出血量更少(5.0 mL vs. 10.0 mL,Z=-2.384,P=0.017)、术后住院时间更短(3.5 d vs. 6.0 d,Z=-3.006,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一般资料、环周切缘阳性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AMIS手术学习曲线可分为学习提高阶段、熟练掌握阶段;17例可能为跨越TAMIS手术学习曲线所需的最佳手术例数。

  • 6.
    骶神经电刺激对慢传输型便秘小鼠结肠5-HT4R表达的影响
    陈晓瑶, 李丽, 孙冰, 李涛, 崔萌, 武国亮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5, 14 (04): 345-352.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25.04.006
    摘要 (47) HTML (4) PDF (3922 KB) (6)
    目的

    通过观察骶神经电刺激(SNS)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小鼠结肠组织中5-羟色胺4受体(5-HT4R)表达的影响,探讨SNS治疗STC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3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正常组10只,造模组20只。造模组采用复方地芬诺酯混悬液灌胃,正常组正常喂养。STC小鼠模型成功后,将造模组随即均分为SNS组和模型组。SNS组小鼠采用骶神经电刺激治疗;正常组与模型组于骶3神经孔对应的皮肤位置每日浅刺一次,各组均持续治疗2周。治疗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粪便含水率、肠道推进率、结肠组织中5-HT4R蛋白的表达、5-HT4R mRNA的表达量、c-kit免疫组化表达等。

    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粪便含水率(t=22.43,P<0.05)和肠道推进率明显降低(t=12.67,P<0.05),结肠组织中5-HT4R的蛋白表达量(t=5.96,P<0.05)、5-HT4R mRNA的表达量(t=9.92,P<0.05)、结肠组织c-kit蛋白免疫组化的表达量(t=5.44,P<0.05)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SNS组小鼠粪便含水率(t=19.36,P<0.05)和肠道推进率(t=7.47,P<0.05)明显升高,结肠组织中5-HT4R的蛋白(t=4.76,P<0.05)及5-HT4R mRNA的表达量(t=13.74,P<0.05)、c-kit蛋白免疫组化的表达量明显升高(t=5.39,P<0.05)。

    结论

    SNS能改善STC小鼠的便秘症状,可能与上调小鼠结肠组织中5-HT4R和c-kit的表达、促进结肠Cajal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功能的提升,改善肠动力有关。

  • 7.
    基于免疫微环境分析探讨FN1与DOCK2在结肠癌中的预后价值
    姚金平, 郭涛, 张逸辰, 常磊, 冯雨舟, 崔精, 陈建欢, 鲍传庆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5, 14 (04): 333-344.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25.04.005
    摘要 (34) HTML (4) PDF (7707 KB) (7)
    目的

    探讨结肠癌免疫微环境特征,筛选关键免疫相关基因并评估其预后价值,为免疫治疗靶点筛选及预后分层提供依据。

    方法

    基于TCGA数据库514例结肠癌患者转录组及体细胞突变数据,利用CIBERSORT和ESTIMATE算法计算免疫评分、间质评分及ESTIMATE评分,随后,评估这些评分与患者生存结局(如总生存期)及各项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统计学关联。采用limma包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结合GO/KEGG富集分析明确功能;通过体细胞突变分析鉴定差异突变基因(DMGs),并与DEGs交叉验证,进一步分析关键基因与肿瘤浸润免疫细胞及预后的相关性,利用临床数据及细胞实验对结果进行验证。

    结果

    高免疫评分与结肠癌患者总生存期显著正相关(低/高组:140,51,17,7,3 vs. 309,93,15,5,2;χ2=6.45,P=0.011),且免疫评分随肿瘤分期进展而显著下降。共筛选出627个免疫相关DEGs,富集于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免疫通路。结合突变分析,识别出FN1和DOCK2为差异表达及突变的交叉关键基因:FN1高表达提示不良预后(χ2=6.44,P=0.011),其表达随分期增加而升高,且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呈显著正相关;DOCK2高表达具有保护作用(χ2=3.17,P=0.075),其表达随分期增加而下降,并与远处转移负相关。实验显示FN1在结肠癌组织和外周血中显著高表达(t=2.24,P=0.0257;t=3.54,P=0.0004),DOCK2显著低表达(t=−2.23,P=0.0260;t=−3.54,P<0.0001)。功能实验表明,FN1敲低可抑制癌细胞增殖(48 h:t=3.58,P=0.0006;60 h:t=3.66,P=0.0005)、侵袭(t=3.27,P=0.0404)及克隆形成(t=10.98,P=0.0001),而DOCK2敲低则增强上述能力(t=−1.94,P=0.0401;t=−9.14,P=0.0002;t=−3.95,P=0.0149)。

    结论

    FN1和DOCK2通过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影响结肠癌进展及预后,FN1为风险因子,DOCK2为保护因子,可能成为免疫治疗潜在靶点及预后分层标志物。

  • 8.
    双氢青蒿素通过JAK2/STAT3信号通路调节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凋亡和免疫相关分子研究
    黄菊, 王猛, 韩冬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5, 14 (04): 319-332.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25.04.004
    摘要 (56) HTML (6) PDF (7770 KB) (9)
    目的

    观察双氢青蒿素(DHA)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凋亡和免疫相关分子的影响,并探究其潜在机制。

    方法

    将人结直肠癌细胞HCT116细胞和RKO细胞作为研究对象,使用6 umol·L-1的DHA处理HCT116细胞,使用12 umol·L-1的DHA处理RKO细胞,采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性;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情况;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情况;Calcein-AM/PI双染法检测细胞死亡的数量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Cleaved-caspase3的变化、信号通路蛋白JAK2/p-JAK2和STAT3/p-STAT3的变化、免疫分子PD-L1和CD47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免疫因子PD-L1和CD47在mRNA水平中的变化。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6.25、12.5、25、50、100 umol·L-1的DHA处理结直肠癌细胞48 h后,随着药物浓度增大和处理时间延长,细胞活性显著降低;DHA处理后细胞增殖受到抑制(HCT116:3.021±0.014 vs. 2.449±0.008,t=8.302,P<0.001;RKO:2.666±0.006 vs. 2.122±0.025,t=11.26,P<0.001);细胞克隆形成计数显著降低(HCT116:252±6.11 vs. 161.7±3.253,t=13.02,P<0.001;RKO:329.4±9.368 vs. 204±9.818,t=9.241,P<0.001);细胞迁移能力下降(HCT116:26.29%±0.947% vs. 15.2%±1.409%,t=6.533,P<0.01;RKO:30.59%±1.441% vs. 14.77%±0.39%,t=10.6,P<0.001);细胞死亡增多(HCT116:37.54%±2.128% vs. 58.74%±1.498%,t=8.145,P<0.01;RKO:23.97%±1.203% vs. 34.02%±2.225%,t=3.973,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HA处理后,Bcl-2蛋白含量下降(HCT116:1.001±0.002 vs. 0.551±0.07,t=6.419,P<0.01;RKO:1.001±0.002 vs. 0.827±0.013,t=12.98,P<0.001),Cleaved-caspase3蛋白含量升高(HCT116:1.001±0.002 vs. 1.344±0.119,t=2.904,P<0.05;RKO:1.001±0.002 vs. 1.515±0.086,t=5.995,P<0.01),PD-L1和CD47蛋白含量下降(HCT116:PD-L1:0.999±0.001 vs. 0.829±0.029,t=5.517,P<0.01,CD47:1.001±0.002 vs. 0.763±0.083,t=4.883,P<0.01;RKO:PD-L1:0.995±0.007 vs. 0.885±0.021,t=2.867,P<0.05,CD47:0.991±0.011 vs. 0.562±0.093,t=4.577,P<0.05),p-JAK2和p-STAT3蛋白含量均下降(HCT116:p-JAK2:1.018±0.019 vs. 0.678±0.066,t=4.901,P<0.01,p-STAT3:0.999±0.002 vs. 0.691±0.092,t=3.351,P<0.05;RKO:p-JAK2:1.018±0.019 vs. 0.475±0.064,t=7.092,P<0.001,p-STAT3:0.999±0.002 vs. 0.488±0.091,t=6.926,P<0.001)。qRT-PCR检测结果显示DHA处理后PD-L1和CD47的mRNA表达下降(HCT116:PD-L1:1.002±0.042 vs. 0.888±0.019,t=4.052,P<0.05,CD47:1±0.003 vs. 0.868±0.014,t=9.098,P<0.001;RKO:PD-L1:1±0.002 vs. 0.671±0.024,t=13.64,P<0.001,CD47:1.011±0.02 vs. 0.727±0.02,t=10.07,P<0.001)。加入JAK2激动剂Coumermycin A1后,抵消了DHA对结直肠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结论

    DHA能通过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来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促进细胞凋亡并调控免疫相关分子。

  • 9.
    结直肠癌卵巢转移诊疗专家共识(2025版)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5, 14 (04): 307-318.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25.04.003
    摘要 (74) HTML (5) PDF (4807 KB) (65)

    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于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和第四位。在女性结直肠癌患者中,卵巢转移发生率日益增加,其症状隐匿、进展迅速,对于常规全身治疗敏感性欠佳,临床治疗选择存在一定争议。因此,在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的组织下,国内相关领域权威专家通过多学科团队讨论对《中国结直肠癌卵巢转移诊疗专家共识(2020版)》进行修订更新,以期指导和规范结直肠癌卵巢转移患者的诊疗流程,制定精准的个体化综合诊疗目标和策略,从而提高我国结直肠肿瘤的整体诊治水平,延长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

  • 10.
    结直肠癌术中放疗专家共识(2025版)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术中放疗协作组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5, 14 (04): 299-306.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25.04.002
    摘要 (92) HTML (10) PDF (3438 KB) (127)

    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呈持续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针对中晚期直肠癌患者,国内外权威指南推荐新辅助放疗作为标准治疗方案。术中放射治疗(IORT)作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治疗模式,通过与手术的精准配合,展现出靶区定位精确、局部控制优势显著、周围组织损伤风险低等技术特点。然而,其临床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适应证界定、技术操作规范、疗效评价体系及长期预后数据等关键问题亟待系统论证与循证支持。基于此背景,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术中放疗协作组牵头,组织多学科权威专家,系统整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证据与临床实践经验,共同编撰完成《结直肠癌术中放疗专家共识(2025版)》。本共识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并推动该领域规范化诊疗进程和高质量发展。

  • 11.
    结直肠癌免疫治疗专家共识(2025版)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免疫学组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5, 14 (04): 289-298.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25.04.001
    摘要 (193) HTML (21) PDF (4048 KB) (191)

    结直肠癌是我国发病率位居第二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免疫治疗为结直肠癌治疗带来新突破,但仅对特定分子亚型患者有效,在分子检测、影像评估、优势人群选择及治疗策略等方面存在争议,给临床医师的诊疗决策带来了困扰。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指导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临床实践,推动我国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高质量发展,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免疫学组组织多学科专家,基于中国人群结直肠癌的疾病特点和现有的诊疗体系特色,依据循证医学证据制定本共识。共识围绕分子检测与诊断、影像评估、围手术期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治疗等多个关键方面展开讨论,形成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推荐意见,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从而更好地控制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延长生存时间。

  • 12.
    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Miles)术后迟发性尿道瘘一例
    夏长河, 胡旭华, 郑晓红, 刘芳, 王亚轩, 王贵英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5, 14 (03): 281-283.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25.03.011
    摘要 (49) HTML (6) PDF (5083 KB) (29)

    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Miles)术后迟发性尿道瘘是一种罕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本文报道了1例cT3N2M0的直肠癌患者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并行Miles术后迟发性尿道瘘的情况。探讨Miles术后迟发性尿道瘘的演变过程和转归。旨在为临床Miles术后迟发性尿道瘘的预防治疗提供借鉴。

  • 13.
    成人结肠重复畸形一例报告
    刘岩, 向立斌, 孙英刚, 周义志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5, 14 (03): 277-280.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25.03.010
    摘要 (53) HTML (2) PDF (5607 KB) (42)

    成人结肠重复畸形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其病因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本病根据形态和结构可分为四种类型,临床表现因类型、部位和是否与肠腔相通而异,包括腹痛、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肠梗阻、感染或穿孔等,手术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手段。本文报道成人结肠重复畸形病例1例,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 14.
    人工智能在神经识别的研究进展及直肠癌自主神经保护的应用
    郭寒川, 王乾宇, 吴斌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5, 14 (03): 273-276.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25.03.009
    摘要 (61) HTML (5) PDF (4678 KB) (11)

    人工智能(AI)已经在多个医疗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深度学习作为AI的主要分支,在内镜手术神经识别和保护方面展现出较多的临床效应。在结直肠癌手术中,盆腔自主神经(PAN)的损伤可能导致排尿功能障碍和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AI技术的应用,在辅助自主神经的识别并减少损伤风险方面展现一定潜力。

  • 15.
    结直肠癌CTC分选系统的建立及其与组织基因突变的一致性研究
    李国雷, 娄莹莹, 冯浩, 张维雪, 贾利辉, 杨倩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5, 14 (03): 266-272.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25.03.008
    摘要 (45) HTML (2) PDF (6124 KB) (3)

    目的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高效的结直肠癌循环肿瘤细胞(CTC)分选系统,并探讨CTC代替肿瘤组织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的可行性。

    方法

    建立EpCAM与Vimentin抗体修饰的CTC分选系统。通过细胞实验检测CTC分选系统对结直肠癌细胞的分选效率,并对3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CTC进行捕获计数。利用NGS检测患者肿瘤组织样本中热点突变基因,并通过Sanger测序检测血液CTC中热点突变基因,分析肿瘤组织与血液CTC热点基因突变的一致性。

    结果

    本研究构建的CTC分选系统具有较好的分散性、稳定性及较低的细胞毒性,特异度为90.54%,敏感度为89.07%。结直肠癌患者血液中CTC平均数为(10.90±5.11)个/7.5 mL。通过CTC检出的高频突变基因(TP53、KRAS、EGFR、BRAF、APC、PIK3CA)与组织检测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所有基因总体突变的一致率为(92.89±4.89)%。

    结论

    基于Ep-LMB/Vi-LMB依次富集的CTC分选系统能够对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TC进行高效捕获。将捕获的CTC用于临床上的热点基因突变检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肿瘤组织取材困难的问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16.
    不同BMI水平下结直肠息肉复发的影响因素研究
    王健, 麻如欢, 苏宇, 田雨, 郭银燕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5, 14 (03): 259-265.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25.03.007
    摘要 (84) HTML (9) PDF (4617 KB) (24)

    目的

    探讨结直肠息肉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同BMI水平结直肠息肉复发的影响因素差别。

    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至2022年8月期间在北京市海淀医院消化内科接受内镜切除治疗的317例结直肠息肉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根据术后息肉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237例)和未复发组(80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疾病史和息肉特征,分析结直肠息肉复发的影响因素及在不同BMI人群中的因素差异。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复发组在性别(χ2=7.783,P=0.005)、年龄(Z=2.541,P=0.011)、高血压史(χ2=5.071,P=0.024)、糖尿病史(χ2=9.889,P=0.002)、冠心病史(χ2=4.746,P=0.029)、吸烟史(χ2=8.375,P=0.004)、息肉数量(Z=5.995,P<0.001)和最大息肉位置(χ2=16.050,P=0.003)方面均与未复发组有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史[OR:2.949,95%CI:(1.064,8.171)]、息肉数量[OR:1.532,95%CI:(1.261,1.861)]、最大息肉位置在横结肠[OR:2.765,95%CI:(1.046,7.308)]或直肠[OR:3.075,95%CI:(1.239,7.634)]为结直肠息肉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超重或肥胖人群(BMI≥24 kg/m2)的糖尿病史、息肉数量和性质以及最大息肉位置等因素对复发有显著影响。

    结论

    结直肠息肉复发与糖尿病史、息肉数量及最大息肉位置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BMI水平的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有所不同,正常或较低BMI患者的复发风险主要受息肉数量和吸烟的影响,而超重或肥胖患者则受到糖尿病史、息肉数量和性质、息肉位置等多因素的影响。

  • 17.
    中国微卫星不稳定大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沈汶娟, 潘怡, 董林, 邹霜梅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5, 14 (03): 251-258.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25.03.006
    摘要 (62) HTML (7) PDF (6260 KB) (11)

    目的

    探讨中国微卫星不稳定(MSI)大肠癌患者中散发性微卫星不稳定大肠癌与林奇综合征(LS)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及预后。

    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确诊的338例连续MSI大肠癌术后病例,其中LS组105例,散发性MSI大肠癌组23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

    结果

    LS患者确诊年龄明显比散发性MSI大肠癌患者年龄小(t=4.179,P<0.001),错配修复蛋白缺陷类型更倾向为3型(χ²=28.036,P<0.001)或4型(χ²=4.325,P=0.038)。散发性MSI患者更容易发生启动子甲基化(χ²=22.388,P<0.001)及BRAF突变(χ²=13.005,P<0.001)。二组在组织学形态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生存期(χ²=1.053,P=0.305)与无进展生存期(χ²=0.008,P=0.92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危组织学成分如微乳头及印戒细胞是MSI大肠癌患者无进展生存的显著独立预后因素(HR=4.075,P<0.05)。

    结论

    LS与散发性MSI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存在差异性,其对免疫治疗的反应性差异的分子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 18.
    结直肠癌患者早期造口并发症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周艳, 周泽阳, 程欣萌, 何月娥, 李祥勇, 吴勇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5, 14 (03): 242-250.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25.03.005
    摘要 (96) HTML (5) PDF (5197 KB) (30)

    目的

    分析并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早期造口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构建可视化预测模型。

    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收集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胃肠外科接受肠造口术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相关手术信息资料。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肠造口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随后构建列线图,基于Bootstrap法进行1 000次重复抽样验证模型,并且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通过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利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DCA)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和临床适用性。

    结果

    共267例肠造口患者最终纳入分析,其中71例中观察到不同程度的造口并发症。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OR=0.040,P=2.509),BMI(OR=5.119,P<0.001),血清白蛋白(OR=0.168,P<0.001),皮肤褶皱(OR=9.854,P<0.001),腹部手术史(OR=23.331,P<0.001)是肠造口患者发生早期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并基于5种独立预测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880(95%CI:0.820~0.940)和0.861(95%CI:0.770~0.953)。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预测模型与造口并发症的实际发生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P>0.05)。DCA曲线显示模型具有较高的净收益。

    结论

    预测模型具有较好效能,可帮助医务人员及时识别肠造口患者早期并发症的风险、有益实施早期干预。

  • 19.
    早发性和晚发性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远期预后分析
    李干斌, 张潇, 邱小原, 王晨童, 徐徕, 牛备战, 张冠南, 陆君阳, 吴斌, 肖毅, 林国乐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5, 14 (03): 234-241.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25.03.004
    摘要 (94) HTML (16) PDF (4838 KB) (13)

    目的

    比较早发性和晚发性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临床特征、病理特征和远期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发病年龄,将患者分为早发性(<50岁)和晚发性(≥50岁)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特征和远期预后。主要结局指标为3年无病生存期(3y-DFS)和总体生存期(3y-OS)。

    结果

    共纳入464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其中早发性92例(19.8%),晚发性372例(80.2%)。早发性直肠癌以女性多见(40.2% vs. 29.3%,P=0.043)、ASA I级的比例更高(83.7% vs.50.0%,P<0.001)。早发性直肠癌的病理完全缓解率(33.7% vs. 23.4%,P=0.042)和肿瘤退缩分级(CAP)0~1级(62.0% vs. 50.3%,P=0.044)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晚发性直肠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9(25~52)个月,随访率99.8%。远处转移60例(早发性13例,晚发性47例),复发8例(早发性5例,晚发性3例)。远处转移率和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2.9%和1.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晚发性相比,早发性患者的3y-DFS(81.9% vs. 86.3%,P=0.531)和OS(92.6% vs. 94.2%,P=0.7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与晚发性患者相比,早发性患者以女性多见,对新辅助放化疗反应性更佳,但远期预后无差异。

  • 20.
    低位直肠癌术前多学科整合临床决策专家共识(2025版)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低位直肠癌保肛学组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5, 14 (03): 221-233.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25.03.003
    摘要 (185) HTML (37) PDF (7998 KB) (184)

    低位直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诊疗技术与临床创新研究亦持续深化发展。基于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制定的新辅助治疗策略及保肛手术方案,密切影响着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功能保留效果及长期生活质量。本共识通过规范术前多学科整合诊疗路径,旨在实现临床决策的系统化与标准化,推动其规范化开展。

  • 21.
    “机器人”结直肠肿瘤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专家共识(2025版)
    中国NOSES联盟,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NOSES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机器人手术学组, 中国抗癌协会NOSES专业委员会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5, 14 (03): 202-220.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25.03.002
    摘要 (118) HTML (17) PDF (6292 KB) (94)

    “机器人”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是结直肠肿瘤外科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合“机器人”平台和结直肠肿瘤NOSES的优势,成为了结直肠外科医生广泛关注的术式。为此,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NOSES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机器人手术学组于2022年制定了首部《“机器人”结直肠肿瘤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专家共识》,对推广规范“机器人”结直肠肿瘤NOSES起到了积极作用。广大结直肠外科医生经过3年的实践与总结,基于新的拓展和临床证据,再次修订共识。本次主要修订内容包括:调整R-CRC-NOSES Ⅵ和R-CRC-NOSESⅦ的手术体位;新增R-CRC-NOSES Ⅷ B法和C法;完善R-CRC-NOSES Ⅸ和 R-CRC-NOSES Ⅹ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新增并发症:结直肠残端血运障碍。通过修订《“机器人”结直肠肿瘤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专家共识》,本共识将引导“机器人”结直肠肿瘤NOSES更加科学规范地开展,这对我国“机器人”结直肠肿瘤NOSES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22.
    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诊治专家共识(2025版)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5, 14 (03): 193-201.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25.03.001
    摘要 (338) HTML (40) PDF (5016 KB) (208)

    结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居全部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和第四位。转移和复发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腹膜是结直肠癌常见的转移部位,仅次于肝转移和肺转移,但其预后却远差于肝转移和肺转移。结直肠癌腹膜转移具有早期诊断困难、症状重、预后差的特点,其规范化诊治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早在2017年就组织国内结直肠癌领域权威专家编写了《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诊治中国专家意见(2017版)》,并于2022年进行了修改。鉴于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研究进展,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多学科专家在《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诊治中国专家意见(2017版)》和2022年修改的基础上,基于最新研究结果和循证医学证据,经过反复讨论,再次进行了修改更新,编写了《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诊治专家共识(2025版)》,对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定义、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达成初步共识,以期指导和规范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诊断和治疗,制定合理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延长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生存时间并改善生活质量,从而提高我国结直肠癌的整体诊治水平。

  • 23.
    “皮桥法”预防性回肠造口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及经验分享
    刘恒昌, 李轶群, 于洪霞, 闫旭, 侯文运, 程璞, 郑朝旭, 陈海鹏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5, 14 (02): 184-188.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25.02.012
    摘要 (85) HTML (5) PDF (2194 KB) (13)

    目的

    观察“皮桥法”预防性回肠造口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效果,并分享相关治疗经验。

    方法

    前瞻性收集184例行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并应用“皮桥法”行末端回肠预防性造口术的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跟踪随访,统计临床相关资料,并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针对该方法在围术期常见的造口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结果

    184例患者行回肠造口术,中位用时5 min;其中118例患者行回肠造口还纳术,中位用时48 min,其中54例患者术后6个月行回肠造口还纳术,中位用时47 min;64例患者术后6个月以上行回肠造口还纳术,中位用时53.5 min。共27例(14.67%)患者出现造口相关并发症。15例(8.15%)患者发生造口皮肤黏膜分离;6例(3.26%)患者发生造口旁疝;10例(5.43%)患者出现造口周围潮湿相关皮炎;4例(2.17%)患者出现造口出血;2例(1.09%)患者出现造口狭窄。

    结论

    “皮桥法”预防性回肠造口手术操作时间短,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应该注意操作细节。

  • 24.
    一种信号通路水平结直肠癌细胞系选择新视角探讨
    王飞, 张凯, 姚占胜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5, 14 (02): 179-183.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25.02.011
    摘要 (52) HTML (11) PDF (3126 KB) (5)

    目的

    为选择与研究目的相适配的结直肠癌细胞系提供选择的新策略。

    方法

    将Berg等人研究的转录组结果通过基因集变异分析刻画不同结直肠癌细胞系通路特征。

    结果

    不同细胞系展现多样化癌症通路特征;不同分型之间结直肠癌细胞系仍可能有类似通路偏好。

    结论

    结直肠癌细胞系选择存在极大的研究价值,我们提供了一个以肿瘤细胞系生物学行为为主的新视角。

  • 25.
    肠道微生态在放射性肠炎及其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肖洋洋, 崔佳瞿, 黄作喜, 李坚, 廖传文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5, 14 (02): 174-178.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25.02.010
    摘要 (92) HTML (10) PDF (1345 KB) (27)

    放射性肠炎(RE)是指放射治疗盆腔、腹腔或腹膜后恶性肿瘤所引起的肠道并发症,是临床放射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肠道微生态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许多研究支持肠道微生态在RE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调节微生态平衡可达到预防和辅助治疗RE的目的。笔者着重综述肠道微生态与RE的关系及相关机制,同时探讨肠道微生态疗法在RE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 26.
    慢性便秘肠道菌群与植物源性多糖的研究进展
    余昌佳, 张怡婷, 张高乐, 李晨光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5, 14 (02): 166-173.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25.02.009
    摘要 (113) HTML (12) PDF (1410 KB) (32)

    慢性便秘作为一种全球性消化系统功能性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呈上升趋势,并以排便困难、排便频率减少、便质干燥坚硬和肛门直肠堵塞感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其中,肠道菌群的失衡已逐渐成为慢性便秘的危险因素。而植物源性多糖因其低毒性、抗炎和免疫调节特性,展示出其在调节肠道菌群和治疗便秘方面的潜力。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失调与慢性便秘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植物源性多糖在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功能及便秘症状中的作用机制。旨在为肠道菌群和植物源性多糖在便秘治疗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27.
    肠道菌群与慢传输型便秘机制相关研究进展
    刘昀坤, 孟彩祥, 王乐, 徐越, 叶晨, 李龙, 李宁, 陈启仪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5, 14 (02): 161-165.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25.02.008
    摘要 (120) HTML (4) PDF (1367 KB) (58)

    慢传输型便秘(STC)是一种复杂的慢性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其病因涉及肠道动力障碍、神经调控异常和微生物组失衡。近年来,肠道菌群在ST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备受关注。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的组成、代谢产物及其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在STC的发生与进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综述总结了肠道菌群与STC的关联性,探讨其通过调控神经功能、炎症反应和肠道蠕动影响STC的机制。此外,还介绍了基于微生物组的干预疗法(如益生菌和粪菌移植)在STC治疗中的潜力,为未来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思路和参考。

  • 28.
    机器人与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临床疗效对比研究:基于倾向评分匹配分析
    王支杰, 王文正, 李嘉根, 徐明辉, 房学东, 吴元玉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5, 14 (02): 155-160.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25.02.007
    摘要 (93) HTML (6) PDF (1177 KB) (11)

    目的

    对比机器人与腹腔镜手术在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中临床应用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及倾向评分匹配(PSM),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19年6月至2024年 6月内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手术相关疗效情况,根据纳入标准及最终选择的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及机器人组,其中机器人组167例患者,腹腔镜组334例患者,采用PSM对年龄、性别、BMI、术前基础疾病、术前ASA分级、肿瘤距离肛缘距离、TNM分期相关基础数据信息进行1∶2匹配,卡钳值为0.1,PSM后机器人组患者112例,腹腔镜组224例,且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两组患者在术中术后相关情况及其并发症,术后病理等方面的差异性。

    结果

    机器人组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显著多于腹腔镜组(Z=-4.389,P<0.001),在手术出血量上显著少于腹腔镜组(Z=-4.948,P<0.001),在术后Clavien-Dindo分级II级以上并发症方面显著少于腹腔镜组(χ2=19.145,P<0.001),在术后住院时间占总住院时间上显著少于腹腔镜组(Z=-3.896,P<0.01)。

    结论

    与腹腔镜辅助下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相比,机器人辅助下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更加精准,损伤性更小,患者术后恢复更快。

  • 29.
    肠道菌群移植治疗便秘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邓玮, 周筛兰, 杨波, 林志亮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5, 14 (02): 148-154.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25.02.006
    摘要 (62) HTML (6) PDF (1183 KB) (13)

    目的

    探讨肠道菌群移植(FMT)治疗便秘患者出院准备度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4年3月至2024年9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120例行FMT治疗的便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出院准备度量表、出院指导质量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FMT治疗便秘患者的出院准备度总分为(93.75±12.85)分。通过单因素筛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β=-0.163,P<0.001)、FMT的次数(β=5.509,P<0.001)、焦虑状态(β=-0.333,P<0.001)、出院指导质量(β=0.289,P<0.001)是患者出院准备度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

    本研究FMT治疗便秘患者的出院准备度处于中低水平,护理人员应重点关注年龄大、首次行FMT、存在焦虑状态以及出院指导质量水平低的患者,构建针对性的出院服务方案,以提高患者出院准备度。

  • 30.
    肠道菌群失衡与功能性肠病:从机制探讨到肠菌移植疗法
    朱万涌, 王乐, 徐越, 王新军, 叶晨, 李宁, 陈启仪, 李龙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5, 14 (02): 142-147.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25.02.005
    摘要 (69) HTML (4) PDF (1382 KB) (13)

    功能性肠病(FIDs)是一类常见的慢性胃肠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肠-脑轴、免疫系统、肠道菌群等多种因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衡在FIDs的发生和症状加重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腹泻和便秘等亚型中。肠菌移植(FMT)作为一种调节肠道菌群的治疗手段,逐渐受到关注,并在部分临床试验中显示出显著疗效。然而,FMT的应用在疗效持久性、安全性及个体差异性方面仍存在挑战。此外,益生菌、益生元等辅助治疗手段也被认为可在改善症状方面发挥协同作用。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探索FMT与益生菌联合应用的可能性,并优化治疗方案,以实现功能性肠病的个性化和精准化管理。


AI


AI小编
你好!我是《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AI小编,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