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腹腔镜微创手术在结直肠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手术治疗中逐步推广和应用,微创理念得以在肿瘤外科中建立并发展。微创理念与功能外科的要求是相辅相成的,功能外科要求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器官和机体的功能。在保证患者利益的前提下,临床医生要在规范中勇于创新,微创外科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这也是功能外科的必然趋势。
快速康复外科是围手术期的多模式优化方案,通过术前、术中和术后的一系列措施达到减少并发症,减轻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和降低费用,及早回到工作岗位的目的。快速康复外科具有充足的理论依据,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其可行性,快速康复外科因其显著的卫生经济学价值正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目前仍有待于进一步推行。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对于规范结直肠癌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其内容每年均要进行更新,关注这些变化往往意味关注肠癌研究领域的热点、难点抑或疑点。为此,本文回顾2008至2012年指南更新的重点,回首肠癌诊治进步的点滴历程,希望能发现些许启迪,以飨同道。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中的作用仍不明确。本文总结我科开展达芬奇机器人直肠癌根治手术以来的初步临床经验,对手术的安全性、术后近期疗效和并发症与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对比进行分析。
2013年11月至2014年8月我科共施行达芬奇机器人根治性直肠癌切除手术33例。选择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肿瘤部位≤15 cm和术前临床分期大致相同的33例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的患者进行病例对比研究。
达芬奇组较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89.1±44.5 ml vs 116.7±60.8 ml,P=0.04),但手术时间较腹腔镜组延长(168.0±39.0 min vs 148.5±40.2 min,P=0.05)。两组均无中转开腹病例。达芬奇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明显早于腹腔镜组(53.3±15.4 h vs 62.5±11.9 h,P<0.01),尿管拔除时间亦早于腹腔镜组(3.0±0.9 d vs 4.8±0.9 d,P<0.01)。达芬奇组术后第24小时疼痛指数明显低于腹腔镜组。两组所有患者肿瘤远侧切缘均未查见癌细胞。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肿瘤远切缘距离及术后平均住院日方面均无明显差别。术后平均随访124天(6~302天),达芬奇组和腹腔镜组各出现一例吻合口瘘,经保守治疗治愈。
达芬奇机器人行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新技术,较传统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肠功能和排尿功能恢复快的优点。两者对直肠癌手术的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重点阐述慢性便秘外科手术治疗原则。慢传输型便秘的外科治疗指证是确诊结肠传输减慢,病程在3年以上并经内科治疗无效,患者强烈要求手术,无精神障碍,了解有无合并出口梗阻型便秘和先天性巨结肠。手术方式多采用全结肠切除术或者次全结肠切除术。直肠内脱垂的外科治疗指证是有严重直肠内脱垂症状,严格内科治疗无效。手术方式首先采用经肛门手术。直肠前突手术指证是有明显临床症状,前突超过3cm,局部有造影剂存留,需要手助排便。单纯直肠前突无论经肛门、经阴道入路的手术,疗效均较好。对于耻骨直肠肌痉挛,目前多采用扩肛术或生物反馈治疗。
NOSES术作为一种新的微创技术,已在我国广泛应用和开展。该技术通过巧妙结合"无疤"理念和常规微创器械,通过自然腔道完成标本取出,即表现出理想的微创效果,又兼具良好的操作性和可行性。然而,NOSES术目前仍存有很多问题和技术瓶颈,如何理性地分析、解决这些难题,是进一步推广NOSES术必须面对和克服的障碍。
比较在传统围手术期诊疗与快速康复模式下,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的短期康复指标异同,分析快速康复模式对结直肠外科的意义。
收集2015年6月~2017年04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117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传统组和快速康复组。两组均采用腹腔镜手术方式,快速康复组采取术前宣教,镇痛管理、早期经口进食,早期活动等快速康复措施,传统组按照传统方式管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指标。
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χ2=0.04,P>0.05)、年龄(t=0.65,P>0.05)、BMI指数(t=0.08,P>0.05)、肿瘤位置(χ2=0.41,P>0.05)及手术时间(t=0.40,P>0.05)均无明显差异。传统组患者和快速康复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t=2.66,P<0.05)、术后首次排气时间(t=2.78,P<0.05)、首次排便时间(t=2.54,P<0.05)、进全流食时间(t=6.9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总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传统组发生不良反应28人次,快速康复组发生不良反应13人次,两组发生咽部不适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7,P<0.05),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术后住院时间方面,Dixon联合回肠末端造口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与单纯Dixon术式治疗的直肠癌患者相比明显缩短(t=2.55,P<0.05)。
快速康复模式明显缩短住院时间,且未对患者造成额外的经济负担;医患配合度更高,有利于医疗过程的顺利开展;快速康复组康复进程加快,部分并发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Dixon联合回肠末端造口术可缩短直肠癌患者住院时间。应重视快速康复模式中各个环节的实施,以积少成多,达成整个康复过程的加速完成。
结直肠癌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增高,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早期筛查和治疗及后期的随访对于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及死亡率至关重要。笔者对我国的结直肠癌临床防治中取得的成果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腹膜转移作为胃肠癌的一种最常见的转移形式,其发生发展过程有着复杂的机制。作者以经典的种子-土壤学说为切入点,对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对腹膜转移中诸多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现已明了,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要点除了右半结肠切除外,还要完成D3水平的血管高位结扎和完整的右半结肠系膜切除。无论是开放手术,还是腔镜手术,人们均采用"掀页式"的方法,从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完成这一手术。我们建议在膜解剖的基础上,从系膜床边缘的TJ点进入,分别分离出各系膜床,如此可以安全稳定的完成右半结肠的D3根治术联合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因此,本文将重点阐述右半结肠的膜解剖,供同道们讨论。
急性阑尾炎是急腹症的常见病因之一,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案仍然是阑尾切除术。随着免疫学研究的进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肠道黏膜免疫屏障和肠道益生菌在保卫人体健康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在深入研究后,免疫学家们提出阑尾并不是废用器官,它和扁桃体一样,在人体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不能随意切除。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许多疾病已经可以通过内镜微创技术而治愈,例如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以往的治疗方案是外科手术治疗,但是死亡率很高;ERCP技术问世后,死亡率下降至0.5%以下,目前,临床上已经很少通过外科手术治疗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我们在2012年提出内镜逆行治疗阑尾炎(ERAT)概念并成功治疗急性阑尾炎,目前已能够治疗各种类型的急性阑尾炎,包括阑尾周围脓肿。本文的目的是通过简述阑尾炎治疗的发展,探讨另一种治疗理念和思维,为急性阑尾炎的治疗方案提供另一种新的选择。
探讨手辅助腹腔镜行右半结肠扩大切除的临床应用价值。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21例施行手辅助腹腔镜手术扩大切除的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手术资料。
21例右半结肠癌患者中,20例成功施行右半结肠扩大切除术,1例中转开腹行姑息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手助腹腔镜平均手术时间(146±23)min,平均术中出血量(92±59)ml,平均检出淋巴结25.3枚,术后肛门排气时间(44.3±6.2)h。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4/21),其中肺部感染1例,切口感染1例,淋巴瘘2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全组患者术后随访6~29个月,存活19例,1例死于腹膜转移,1例死于肝脏转移。
手助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扩大根治术技术安全可行,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慢性便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但诊治的规范化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外科治疗,手术本身就是双刃剑。尽管手术治疗便秘的疗效总体上得到了内外科的认可,但手术指征的把握、术式的选择以及标准化却远未达成临床共识。本文就近年来外科治疗的情况做一简要概述。